艺术品市场

您当前位置 首页>> 艺术家故事>> “扬州八怪”之一郑板桥的故事

“扬州八怪”之一郑板桥的故事

“扬州八怪”之一郑板桥的故事

时间:18-11-15 阅读 :5873

清代康熙年间,我国出了个怪才,文坛把他列入“扬州八怪”之一,茶人称他为茶怪。这个怪才就是“难得糊涂”的郑板桥。

康熙三十二年(即公元1693年)冬,板桥伴着漫天大雪降生到了扬州兴化一个郑姓读书人家。郑家这个小孩十岁前的乳名叫“麻丫头”,10岁时父亲才为他取名郑燮,字克柔。这个“燮”字很特别,有“调和、谐和”之意。郑家以燮字为名,就是含有三把大火一起烧,希望他光耀门庭、兴旺发达。郑家为起这个名字,可谓煞费苦心、引经据典,从我国古籍《尚书》中找典故。《尚书·洪范》说殷朝贵族箕子归顺周时,对周武王说:大禹治水后,天帝赐予他“洪范九畴”,其中包含三德,即“正直”、“刚克”、“柔克”。箕子解释“柔克”说:“燮友柔克”。一句古语中包含了郑板桥的名和字,其父十分高兴,他希望儿子长大后“和顺、克柔、治世”,成为国家之栋梁。在这一点上,无论是古人,还是今人,父母望子女成龙成凤之心意是相通的。

郑板桥国画竹系列作品

在近代中国,很多人不知郑燮为何人,但无论是文人、政客,还是平民百姓,几乎没有不知郑板桥的,因为大家都爱他的“难得糊涂”。郑板桥的一生充满怪诞,连刚出生时父亲起的乳名都是怪怪的。明明是一个男孩、一个公子,却偏称为“丫头”,还在前面加上一个“麻”字。这个乳名(小名)实在是又贱、又难听,鄙俗得很。一个书香世家给儿子起这么一个鄙俗不堪的乳名,一般人家都很难叫出口,何况是读书人家。究其原因是民风民俗使然。据说贱名能长命,就象我们今天看的电视剧中孩子的乳名,有叫“狗蛋”、“狗剩”、“狗娃”、“丫丫”、“妞妞”等一类,阎王爷不要,家里就好养活。还有我们的著名主持人王小丫,“小丫”即“小鸭”,其父母是否有“丑小鸭变天鹅”之意,不得而知。郑板桥的乳名“麻丫头”,据说是经在县里任学官的祖父批准的,并关照全家老小上下,一律只准叫“麻丫头”,不准称呼少爷、公子。一般人长大懂事后,都很忌讳别人叫他乳名,但郑板桥就是怪。这么难听的乳名,他不仅津津乐道,而且还刻了一枚印章(闲章)“麻丫头针线”,并盖在成名之后的书画作品之上。列位,如果你喜欢收藏古字画,但凡遇到盖有闲章“麻丫头针线”之类的,你可不能放过,说不定那是无价之宝呢.

郑板桥虽出生于书香门第,但天有不测风云。“麻丫头”三岁时,母亲洪氏便撒手人寰。板桥的童年是在凄苦、艰难、贫困中度过的,生母去世后不久,父亲续弦赦氏。赦氏是一位贤惠女子,视“麻丫头”为己出。不懂事的“麻丫头”常在后母面前撒娇耍赖、哭闹不止,有时家中缺衣少食,每遇到此时,赦氏总是给他以母爱,哄他、疼他,宁愿自己挨饿也想法让板桥吃饱,无微不至的关爱他。只可惜,赦氏不到30岁就去世了,板桥再次失去慈母之爱,此时的板桥巳15 岁。15岁的板桥自然懂事不少,日后,他在《七歌》一诗中这样怀念后母:

无端涕泗横栏干,思我后母心悲酸。

十载持家足辛苦,使我不复忧饥寒。

至于“板桥”这个土得掉碴的号,则是郑燮自己起的。因家住兴化县城东门外,在护城河上就有一座木板桥,郑家人进出都要经此板桥。长大后,郑燮梦魂茔绕的是自己的家乡,念念不忘故居门前的木板桥,故自号“郑板桥”。以至“板桥”一名广为世人所知,乃至流芳后世。

在板桥苦涩的童年生活中,令他终生难忘的人,就是他的叔叔郑省庵。他小时候常同这位叔叔一起吃、一起玩、一起睡。“麻丫头”是个夜哭郎,且经常尿床。冬天尿床后冷冻难捱,只好往叔叔身边拱,常常把叔叔弄醒。尽管如此,叔叔丝毫不责怪,还在大冷天将湿被褥烘干,并隐瞒夜间尿床之事。叔叔为他隐瞒的“丑事”,他长大后却自己在诗中抖露出来,这让人既感到好笑,又让人感到一丝丝的辛酸。板桥就是这样任性率真,这可能正是他成为“扬州八怪”的原因之一吧!

郑板桥国画竹系列作品

郑板桥的怪,表现在很多方面。他是个大画家,但他开始学画的过程就很怪异。板桥家中草堂的窗户和当地人家大致无二,窗棂上糊着白纸,既挡风寒,又透日光。家中院内栽有竹子,当夕阳西下,柔和的阳光便把摇曳多姿的竹影投射到窗纸上,千变万化,好象是一幅幅天然的、朦胧的墨竹图。还不是太懂事的少年板桥,常常凝神静心观看,并拿起笔在窗纸上临摹起来。少年才子郑燮以艺术的灵感,自觉不自觉地师法自然,画着画着,逐渐地“我如竹、竹如我”,于是,中国绘画史上的画竹大师就诞生了。惊奇吗?其实一点也不奇怪,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。板桥与任何一个天才一样,善于发现,同时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。天才也好、灵感也罢、悟性也如此,往往只是一闪即逝,关键是如何捕捉,当然也只是在起步时多少发挥一些作用;要有大成就,要成为大家,还是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。板桥画竹技法,在前人之上,有了质的飞越,并提出了著名的画竹三段式。

板桥是一代书法宗师,他创造板桥体书法过程也很难,同时也很怪。板桥自小养成了一个习惯,白天临帖,晚上躺在床上,在被窝中还用手指在被面上划来划去,回忆和体味白天临帖帖式中的笔法走势。可谓是如痴如醉,这一习惯结婚后仍未改变。有一次,他划着划着,划到了妻子身上,妻子被划醒,一边拨开他的手,一边嗔怪道:“干嘛不在自己身上划,而划到了我身上来,各人有各人的体嘛!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,“各人有各人的体”如一声惊雷,激发了板桥的灵光。妻子无意中的一句话,使板桥大悟。前辈书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,不就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、能自创一体吗?于是板桥开始经营他的“板桥体”,后人称之为“六分半书”。所谓“六分半书”,也是板桥这个怪才对自己书法的戏称。中国书法史上,汉隶被称为八分书。板桥在八分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、变化,以隶楷行草四体相参,还加入兰竹笔意,其字大大小小、歪歪倒倒、参差错落、肥瘦相间,被人称为“乱石铺街”、“浪里插篙”或“摇波驻节”,呈现出一种古朴奇拙,雄浑峻拔之美。

郑板桥国画竹系列作品《焦山石魂焦山竹》

板桥出仕之前,家道中落,生活难以维继,有一段时间靠教村塾为生。一年春天的夜晚,一小偷光顾了板桥的教馆,翻墙入室,摸到米缸前,准备偷米;不知是紧张,还是几天未食,想到马上就可饱餐一顿,不料搞出了动静。响声惊醒了板桥,借着窗外射进的月光,见是一小偷。在此情景下如是常人,要么叫喊抓贼,要么默不作声,假装沉睡,任你偷拿。但板桥就是与常人不一样,他是个怪人。他既不起床抓贼,也不喊人,在床上自言自语:“老鼠真讨厌,每天晚上吵得人睡不好觉。”小偷暗自庆幸,主人未发觉我。过了一会儿,以为主人睡着了,便伸手偷米,一探米缸,无米。板桥借着月光看清了小偷,只是一个衣裳烂缕、瘦弱矮小之人。板桥心想,今晚入室偷盗,想必是穷极之人。不但不想抓他,反而可怜他,但又一想,人穷志不穷,做“梁上君子”总是件不光彩之事,于是怪人想怪办法,吟诗驱贼,他吟道:

“大风起兮月黄昏,有劳君子到寒门。”

小偷一听,吓得赶忙躲到暗处。板桥又吟道:

“诗书腹内藏千卷,稻米缸中无半升。”

小偷一听,知道是个穷书生,今夜捞不到油水。慢慢向门口移动,准备逃走。板桥又吟道:

“出门休惊黄尾犬,翻墙莫碰兰花盆。”

小偷一听,不敢由门口逃走,还是从原路翻墙逃走。翻墙时,果然见墙头放有兰花数盆。这时,板桥在屋里高声吟道:

“夜深不及披衣送,收拾雄心回家门。”

看了郑板桥吟诗送小偷,真是怪得让人忍俊不禁,不知你有何感想!板桥深夜吟诗退贼,层层递进,此情此景,有点像电影蒙太奇手法。好在小偷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,也还听劝,基本上是按照板桥先生吟诗,进行电影蒙太奇式的动作分解。

郑板桥国画兰花系列作品《转过青山又一山》

康熙年间(公元1717年),板桥考取了秀才。雍正年间又考取了举人。此后,他就过着亦诗亦酒、亦书亦画的生活。公元1735年,不知何原因,板桥潜心于四书五经,发奋苦读,终于在第二年即乾隆元年四月(公元1736年)考取了二甲进士第88名。加上一甲的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板桥为第91名,在中进士的344名士子中算是中上。板桥从24岁中秀才算起,到43岁进士及第,历经三朝,整整苦读了二十年书,二十年里历经无数的哀伤及变故,终于获得了当时最高学位——进士。为了纪念人生的三次腾跃,板桥请人刻了一枚闲章:“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进士”。反映出板桥喜悦中带有一种辛酸,自信中又含有某种自嘲的心理态势。

板桥考取进士后,在京城等待朝延的任命,原想能等到一官半职。到五月皇帝发布任命诏书时,共任命了一百四十六名新科进士,而成绩名列第九十一名的郑板桥却榜上无名,只因他朝中无人啊。板桥心有不甘,留在京城四处活动,甚至不惜走“后门”。就凭他的经济实力和耿直的性格,估计这“门子”是走不通的。

板桥是个怪杰,同时又是一个凡人。是凡人就得食人间烟火。他是个大器晚成之人,43岁才中进士,45岁与饶五娘成家。男子汉大丈夫都想成家立业。板桥有了饶五娘,有了温馨之家后,也不例外想要立业。古代读书之人,都有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愿景。乾隆元年(公元1741年),49岁的板桥第三次赴京,去候补官缺。这次去候缺是应乾隆皇帝之叔允禧的邀请。这慎君王允禧善诗词且礼贤下士,对板桥很赏识。板桥与允禧同是文雅之士,虽身份悬殊较大,但板桥的诗书画“三绝艺”也非等闲,王爷也真是慧眼识宝、识人。有了王爷的热情招待和极力的推荐,不久板桥便接到吏部的通知,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县。

乾隆七年(公元1742年)春天,板桥走马上任,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,这一年他50岁。按孔圣人的说法是“知天命”之年;按官场惯例,这种年岁,也该退隐山林或田园,享受山水和天伦之乐;按照当今的规定,50岁正是该“退居二线”的年龄。但板桥却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,热血沸腾地冲上了第一线。

范县在山东西部(今属河南省),地处黄河北岸,交通闭塞、物产匮乏,连堂堂的县衙,也还瓦草相间。板桥上任时,范县人口不足二万,土地7000余顷,而年上税白银却高达1.6万两。可想而知,赋税沉重。板桥作为知县,月俸不足30两白银。仅靠这点俸银,板桥要养活一家人相当艰难。当时板桥有两个老婆、三个女儿、两位岳母,供养人口是多了些。试想:当今的县令不至于像板桥一样窘迫吧?除了养活家人,可能还会有一两处不太差的住宅,有的还有不太低的私家车,更有甚者,有的还拥有若干有价证券之类的东西。板桥老夫子若泉下有知,也会心有不甘啊!好在按清政府的律例,为了让官员保持清正廉洁,政府每年从征税时加收的损耗银(称“耗羡”)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各级官员的“养廉银”。知县一级的“养廉银”,七品官每年经吏部考核考评后,如无贪污受贿,每年可领取“养廉银”1000两。这样,板桥一家的最低生活总算有了保障。时下,针对有相当级别的官员营私舞弊、贪污、受贿、卖官鬻爵等腐败行为,有人提出“高薪养廉”来根治腐败,讨论了一阵子后,像风、像雨一样,来时无影、去时无踪,估计这一举措不是治本的措施而搁置。你看,清朝搞这一套,最终也未治住贪腐之风。但有一点还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,年俸很低,而“养廉银”很高,基本上是年俸的三倍,关键是“养廉银”如何考核考评,这是一个难题。板桥除年俸以外,又有了“养廉银”,养家糊口就不成问题了。解决了养家问题,板桥自当会全力去施展才华,实现自己的抱负。

郑板桥国画兰花系列作品《画得幽兰在瓦盆》

板桥当了县令后,断案也常有怪招。刚到范县时,一小和尚与一小尼姑私下约会,被村民发现后认为是私通,绑缚到县衙大堂,要求县令重判,以正民风。古时审案不像现在,还分民事、刑事之类,古时审案一般都在大堂,任何人都可旁听。一听说县令座堂审理桃色案件,旁听的人特多,将县衙大堂挤得水泄不通。僧尼私通、有伤风化,于国法、佛法都不容。在审理中,板桥了解到这一僧一尼自小青梅竹马,长大后碍于父母之命不能结合,无耐之下只有双双出家殉情。虽已皈依佛门,但强烈的爱恋之情更加炽热,没有熄灭。尽管已入空门,按耐不住只好私下幽会,不幸被人发现。问清事情原委后,板桥对他们既理解、又同情。但在大堂上,不审判难以服人。于是提笔写下判词,并把惊堂木拍得山响,大声宣判道:

“僧尼偷情,佛法难容;责令还俗,成其良缘。”

本来闻讯赶来凑热闹的乡亲,就要看板桥审这“风流案”,是将二人判个游街示众呢,还是“沉猪笼”?一听板桥判其二人“责令还俗,成其良缘”后,顿感没有“好戏”看了,便在衙门议论纷纷。板桥一看情形,惊堂木一拍,继续大声念判词:

一半葫芦一半瓢,合来一处好成桃。

从今入定风规寂,此后敲门月影摇。

鸟性悦时空即色,莲花落处静偏娇。

是谁勾却风流案,糊涂县令郑板桥。

众人一听这判词,都说县令判得好、判得妙,成人之美、功德无量。其实,板桥这样判案的社会意义,远远超出了玉成一僧一尼的姻缘,而是从根本上超越了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人性的束缚,支持人性解放。显示了板桥离经叛道的思想意识,在他潜意识里,已萌发了超越时代的新观念。

郑板桥国画兰花松树《秀顶双松最老苍,双勾兰竹更芬芳》

板桥之怪,就连他的婚姻也很怪异。这在他后来的诗中有所记载。公元1735年春,板桥到扬州春游,就连游山玩水也异于常人,他喜欢去祭奠古代女名人之墓。到岳阳,祭拜娥皇女英之墓;游杭州,四处寻访六朝名妓苏小小之坟。这次到扬州,他去祭悼隋炀帝南巡时亡故的宫女。宫女坟在扬州北郊,这一带林木茂而居民稀。游览半日、口干舌燥,见有一茅屋,举步走上前去讨点茶水喝。进得屋内,一老婆婆招呼他,但见屋内还算干净、也很简朴。见壁间正贴着他的诗词,感到这家人不同一般,便问老婆婆,可否认识郑板桥?老婆婆说只是久闻大名,不曾见过。板桥感到欣慰,在这荒效野外,还有自己的“铁杆诗迷”和忠实读者,便对老婆婆说,在下便是板桥。老太婆一高兴,叫出小女与板桥相见。一青春美少女翩然而至,板桥眼睛一亮,并与之谈诗说文。你想,在荒郊之中遇上了这么一个知音,并且还是一个美少女,板桥搜肠刮肚,一股脑儿将老词新作,手录了一份给这位17岁的美丽少女。这一点,不像我们今天的一些什么“星”啊、“腕”啊,对他们的崇拜者尾巴翘到天上,眼睛都不正眼看你,要想这种近距离接触交谈,你做梦去吧!

这位饶家小女儿得到了板桥的亲笔手书,捧读再三后,催老娘备饭,邀板桥共进晚餐。有美人相留,板桥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。席间,饶家五姑娘为表示对诗人的敬意,还敬了诗人三杯酒呢!边吃边谈,板桥知道此人家姓饶,有五个女儿,四女已出阁,家中只有老五待字闺中。老五自幼读书,也算粗通文墨,年方17岁,尚未许配人家。老太婆在席间还说,老五极喜欢板桥先生的诗词书画,听说先生已丧偶,如先生不弃,愿将小女许予先生。板桥一听,真是天大的好事,十分感动,但一想自己年已42岁,功名未就,家中清贫,便婉言推辞说:“一介寒士,怎敢纳此佳丽”。那老太婆也不是一个势利之人,说不要多少财礼,只要能养活老身就行了。板桥在此美情、美景、美意下,怎能不动心。于是应允了这门亲事,对老太婆说,等我两年,考中进士,一定娶五娘。母女两人都答应了板桥的条件。就这样,板桥春游祭美女坟,祭回一个活生生、知书达礼的红颜知己来。

爱情往往能激发人,并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。板桥的郊外艳遇,增强了他对功名追求的欲望。古代读书人成功成名之路,只有参加科举考试。年近“知天命”的板桥自然知道这一点,自从与饶五娘定情之后,更加发愤苦读,于公元1736年考取了进士。就在定情后的这两年多中,发生了一些变故,板桥虽已金榜题名,但未有功名,为此,板桥在京多逗留了些时日,还误了两年的婚约,差点为此失去了五娘。

郑板桥书法作品《乾隆十四年大雨》

饶五娘家生活极端困难时,有人愿出七百两银子买五娘为妾,三番五次登门,并向饶母施以小惠。饶母已动心,但五娘坚辞不从。并劝母亲,说板桥是道德君子,不会爽约的。五娘安贫守困,痴心苦等板桥。此事在扬州广为传说,被一安徽籍画家程羽宸听到耳中。本来程与板桥不相识,只是读到板桥的对联“山光扑面经宵雨,江水回头为晚潮”,顿生敬慕之意。为寻访板桥,他来到扬州,听到人们的议论后,程羽宸找到五娘,慷慨解囊,帮助饶家度过难关。待板桥回扬州时,两人相见,情同手足,成为知己。时年板桥45岁,程羽宸已60岁,板桥以兄事之。程又出资五百金为他与五娘完婚,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。自此,他们情趣相投,情爱弥笃。一对老夫少妻开始了他们的情爱之旅和生活之旅,陪伴在这位怪才身边。对于五娘红袖添香、相夫教子、相伴读书的幸福生活,板桥终生难忘。并在板桥的诗作中,时有天机泄露。如板桥的传世名篇《竹枝词》:

湓江江口是奴家,郎若闲时来吃茶。

黄土筑墙茅盖屋,门前一树紫荆花。

词中性格开朗,大胆执着而春心勃勃的少女,便是饶五娘的写照。

板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,也是个相当不错的诗人,但不能算是一个能吏。他不像苏东坡、白居易那样,有自己的一套治国兴邦的方略;也不像陆游、辛弃疾那样 “上马击狂胡、下马草军书”。他只能按自己的个性,凭着自己一颗对老百姓的爱心,去点点滴滴地做一些有益于老百姓的事。板桥从政和他写字作画一样,是自己个性的自然表露。他个性“张狂”,也很“怪异”,所做的事自然也就“离经叛道”。

刚到范县上任,听到百姓对前任县令的颇多非议,经过了解,对前任的种种弊政很是气愤,下令将县衙墙壁打了很多孔,直通街面。别人不解,问他为何这样?他说:“出前官恶习俗气耳!”还有,别的县官到任,都要劝当地文人士子努力功读圣贤之书,而郑板桥在范县却说:

英雄何必读史书,直掳血性为文章。

不仙不佛不圣贤,笔墨之外有主张。

他对儒释道的学说一概否定,离经叛道达到了惊世骇俗之地步。圣人说:“学而优则仕”。而他却说:“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,只有农夫,而士为四民之末”。

郑板桥书法作品欣赏

范县不大,而板桥才高,做个小小的七品县官游忍有余。历来才高之人多恃才傲物,板桥更是使然。他处理完公务,常到乡间闲逛。50岁的他,头发已花白,换上一套农民衣裳,独自一人下乡去巡视,别人遇见还真把他当作当地的一小老头呢。在春天的田野里,在布谷鸟的鸣叫声中,望着春色迷人的土地,望着袅袅炊烟和农舍,望着在农夫和老牛犁前犁后、起落飞旋的鸟儿,他不禁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。在秋天,踏着黄叶,迎着送爽的秋风,望着金灿灿的田野,他感到成熟收获的喜悦与厚重。大自然给了他艺术的灵感,这时期,他的书画作品更加清新洒脱,名气日增。今天故宫收藏的《樱笋图》就是这一时期作品,画的上方钤有“乾隆御览之宝”宋文椭圆玺印。“扬州八怪”之中只有板桥一人获此殊荣,可见板桥在当时画坛地位之高。

任性而为的性格,在官场上是不能容忍的。板桥公务之余,多数在乡间野外,随地体察民情,顺便还能捕捉艺术创作的灵感,可谓是政务、艺术创作两不误。但有时也有误事之时,好几次,顶头上司曹州知府来视察,县衙里外四处找不到他,结果发现这位县太爷正在乡下田间看老农耕田、收割呢。在和煦的阳光下,在泥土的芳香中,板桥还迷迷糊糊的睡得正香呢。找到他时,还说:县中公务少,可“卧而理之”。幸喜时任知府姚兴滇,是一位书法艺术同道中人,与板桥私交又好,手下视察后向他回报时,没有过多责难。就这样,板桥在范县的四年还算顺当。公元1745年,任期满后,经吏部批准,一家人返乡省亲,回到兴化老家开心过了一个年。

第二年,板桥调任山东莱州潍县县令。潍县是个大县,人口时达15万余人,素有“小苏州”之称。从贫困县到富庶大县,虽是平级调动,但板桥薪俸增加了。在范县任职时,月俸不足30两,调任潍县增为45两。养廉银也从每年1000两增至1400两。没能升官但加了薪俸,本来也值得庆幸。但板桥调任潍县时,正遇上历史上少有的自然灾害,据史料记载,从公元1745年至公元1749年,潍县连续交替出现了瘟疫、旱灾、涝灾、盐碱灾等。板桥上任时,正是大灾的第二年。一路走来上任,看到的是哀鸿遍野、田园荒芜,乡民背井离乡、四处逃荒。一县之令,还未到任,此情此景,有心如刀绞之痛。身为父母官,他尽力想造福一方。上任后果断采取三条救灾措施。

一是“捐廉代输”,即将自己的养廉银捐献出来,代替输纳,救济灾民。数目虽有限,但带了个好头,同时也安抚了民心。

二是“开仓赈贷”。即开仓放粮,救灾民于水火之中。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。当时下属劝阻他,但板桥坚定地说:“此何时?俟辗转申报,发无孑遗矣。有遣我任之。”足见板桥爱民心切,敢作敢当。古代中国官场,仅此一做法,被罢官丢职的不计其数,板桥也恰逢其时。那时不像现在,任何一地,遇有天灾,可分分钟上达“天听”,下级可立即按指令执行。古代交通资讯不发达,公文逐级转报呈批十分困难,一般报件,慢一点就慢一点,但遇天灾,慢一点就要死人。稍有良知的官吏往往采用“开仓赈贷”措施,紧急救灾,但一旦灾难救不下来,上级追查责任就难辞其究、百口莫辩,轻者罢官丢职,重则身陷囹囿,或被抄斩。

三是“积粟之家,输其平粜”,即令囤积有大量粮食的富户人家,按平价把米粮卖给官府用于救灾。

这三条救灾措施,第一条要由他自己捐养廉银,别人自然无话可说。第二条开仓赈贷,因得罪上司,板桥还算好,只是记大过一次。第三条则惹怒了本县众多富户。历来是大灾之年之时,豪强富商都想大发其财,你让他平价将囤积之物卖给官府用于救灾,这无异于割他心头之肉。俗话说:“强龙难压地头蛇”,何况板桥只是一个艺术奇才,而非能臣干吏,措施虽好,但执行力不强。空有热血、良知和爱民之心的一个小小七品芝麻官,很难在救灾中凑效。这第三条举措还给他在潍县任上,吃尽了无穷无尽的苦头。

板桥到潍县任上,恰遇大灾,哀民悲民,但又无力解救。他给同科进士,山东布政使、署理巡抚画了一幅墨竹图,并题写了一首诗:

衙斋卧听潇潇雨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

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

这首诗语辞恳切,意境深远,更难得的是在大兴文字狱的时代,他敢于把这样的诗呈给上级,体现了他为民请命的胆气豪情。这首诗感动了不知多少人,今天还在感动着不知多少“些小吾曹州县吏”。但愿不要只是感动、心动,更重要的是行动。


板桥在潍县任县令的第六年,总结了自己在范县、潍县十年县令的经历,用他的“板桥体”写下了一条让后人赞叹不已的横额:“难得糊涂”。在这四个大字之下又写下了数行小字的诠释:

“聪明难,糊涂难,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。放一着,退一步,当下安心,非图后来福报也。乾隆辛未秋九月十又九日,板桥”。

板桥的“难得糊涂”是大智大慧、大彻大悟之后的“糊涂”。他是“扬州八怪”的领导人物,一生之中没少“作怪”,但这幅“难得糊涂”,却是以不怪之态,来正儿八经地阐述“糊涂”的含义。几行小字更是清醒人的智慧语,他把很难说得清、道得明的“糊涂”,解释得像山东的小葱拌豆腐一样,一青二白。“难得糊涂”不是“扬州八怪”的怪人狂语,而是板桥人生六十年亲身历程的总结。板桥为人正直、爱憎分明,性格狂放率真,所以他为人,崇尚自然本性,尽显赤子之心;他为文为画,标新立异,自成一家;他为官,自然而然为民谋福,自律自爱。在他那个时代,板桥这样为官是吃不开的,甚至受到恶势力的刁难、打击。在这种情况下,人人都想聪明。“聪”者耳之敏,“明”者目之锐。耳聪目明方能洞察世事,这对一般人而言是很难做到的。当你真正达到洞察世事、了解社会和人生时,你看到的却是数不完、说不尽,也说不清的邪恶、虚伪、狡诈、污浊……这时你要想再“糊涂”就更难了。因为“要聪明”比要得到一颗“七巧玲珑”之心还难。而“要糊涂”则必须昧着良心,压制本性,这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自然更难。板桥“聪明”过,他曾是“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进士”,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苦读圣贤之书,想要进取,想要匡扶正义、想要安邦治国,想要为民造福。但得到的却是排挤、打击、处分。他也曾想过要“糊涂”。凡事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、得过且过,但那样做一愧上苍、二愧朝廷、三愧百姓、四愧良心。像板桥这样的人,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。想来想去,他只能采取“放一着,退一步,当下心安,非图后来福报也”,知进知退、有进有退、不冒失、不惹祸,能干的好事就干,干不了的也不勉强,只求心安理得。这种态度实在不高明,但是,若是换上你处于板桥的地位,你将如何做?难怪时下很多政客、文人总喜欢把板桥的“难得糊涂”挂于自家厅堂之上,时不时给自己提个醒。

板桥将自己十年官场生活视为“待罪”的十年,一心向往回乡吃莼菜、品茶、吟诗作画的自由自在生活。有此想法后,他在后来的为政中,说话、审理案件更加无所顾忌。诉讼审理中,明显偏袒老百姓。遇有捐官而又假冒斯文之人,他深恶痛绝。有一次到省城泉城公干,会宴于趵突泉。酒足品茶之后,有个上司向他索要题诗,板桥知他人品极差,便吟诗当面揭短。诗成,满座怫然,皆谓板桥“讪诽上台”。不久,板桥便被吏部以有“贪污”行为免去知县职务。因查无实据,没有定罪。知县之职免就免了罢,也没有复职之说。公元1753年春,板桥老夫子的仕途生涯终于到头了。他走的时候与来的时候一样自然,三头毛驴驮着他和他的全部家当,踏着春风而去。潍县的百姓为他送行,一壶壶热茶,一杯杯清酒,直喝得板桥两腋生风。不知不觉,父老乡亲送了一程又一程,送到了五十里开外的昌乐县境。如果对一个升官之人,那也没什么,可这是对一个被免官之人,板桥深为感动,这是比晋级和上司嘉奖更大的殊荣。板桥停了下来,叫书童取出文房四宝,流着泪,就着驴背画了一幅墨竹图,并题上一首诗:

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囊萧萧两袖寒。

写取一枝清瘦竹,秋风江上作渔竿。

这不是悲歌,这是真正的潇洒与超然,板桥给潍县的民众留下了竹的气节、清高和情怀。免职后的板桥,先回到了兴化老家,住到了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李鳝家中,李此时也罢官居家,二人秉烛长谈,品茗论画,煮酒吟诗,十分惬意。板桥与“扬州八怪”,既是画友,又是诗友,同时还是茶友,更大的却是言行“怪诞”,与世人不同。真是应验了“人与类聚,物以群分”。板桥在李鳝浮讴馆居住了一段时日后,即到扬州与其他画友、诗友相聚,从此,他如鱼得水,活得很自在。

板桥回到扬州时,“八怪”们曾为他举办一次聚会以表欢迎。聚会上李勉赠送一幅对联给板桥。上联是“三绝诗书画”,下联请诸君猜,猜了很久都未猜出。大家只好认输,请李勉打开下联。打开一看,原是:“一官归去来”。“八怪”们连声叫绝。历来文人相轻、相嫉,更何况“扬州八怪”们各有所长,均恃才傲物,个个身怀绝艺,轻易不会服谁。如今大家公推板桥的诗书画为三绝。足见板桥之诗书画功底深厚和独创,板桥自然高兴。

扬州是板桥的成名之地、兴奋和幸运之地。板桥是“八怪”中唯一考中进士之人,虽为官只有12年,但还是有些政绩,所以他的字画很好卖。晚年更是声名远播。

郑板桥书画作品《从来书画本相通, 首在精神次在功》

晚年的板桥靠卖字画为生,且身价很高。虽卖字画为生,却给自己定了“三不卖”的规矩:达官贵人不卖;钱够花时不卖;老子不高兴不喜欢不卖。后来,这个“老天真”、“老怪物”又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怪招。给自己定了一个画价的《润格》,贴于门口,可谓“童叟无欺,价格不二”:

大幅六两

中幅四两

小幅二两

条幅对联一两

扇子斗方五钱

凡送礼物食物,总不如白银为妙,公之所送,未必弟之所好也。送现银则心中喜乐,书画皆佳。礼物既属纠缠,赊欠尤为赖账。年老神倦,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言也。

画竹多于买竹钱,纸高六尺价三千。

任渠语旧论交接,只当秋风过耳边。

乾隆已卯,拙公和尚属书谢客。

——板桥郑燮

此《润格》一贴出,扬州哗然。按价作画,以世俗之见,乃地摊画所为。文人卖画公开张贴《润格》前无古人。更何况板桥乃堂堂进士出身的一代书画大家,是否有“有失身份”、“大为不雅”之嫌。但板桥我行我素,不为舆论所左右。他不在乎世人的评论,敢于表现一个真我,这使人感到“超然于象外,爽豁有天真”。按照现今的做法,艺术品是能作为商品的,不仅可以明码标价,还可进行拍卖。300年前的板桥,他的思想、他的行为超越了前人,超越了同辈,超越了时代。

板桥一生与翠竹、翰墨、香茗、良朋相伴,人生得此足矣。晚年生活恬淡自然而温馨,伴着袅袅茶香而升华,在书画世界里自由驰骋。他既生活在现实中,却又超然于红尘外;食人间之烟火,却不为物欲所困。“一盏雨前茶,一方端砚石、一张宣州纸,几笔折枝花”,以及翠竹和良朋,陪伴他度过了快乐的晚年。在这种平和的心境下,艺术灵感如清泉涌流不止,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,艺术创作比任何一年都丰厚。

公元1765年冬,和来时一样,板桥在冬雪纷飞之时离开了生活73年的风尘世界。板桥是清代拥有十足灵性和个性的怪才,他为人、赋诗、作画都让人感到“顿令超象外,爽豁有天真”。一生“糊涂”之人,却偏偏要写一幅“难得糊涂”的匾额让后人去思索。板桥,你这个怪才,实在是太怪了。


.

同类资讯

  • 网站地图
  • CopyRight@2015-2019 【兴艺堂】艺术品交易交流平台(www.chinayis.com)由深圳兴艺堂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运营
  • ICP备案号:粤ICP备16008953号-2 .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粤B2-2016-0437
  •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:粤网文(2016)1727-371号 .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:第2167366号 . 页面版权登记号:国作登字-2017-L-00402422
  • 家庭装饰画热销: 山水画牡丹画花鸟画花开富贵鸿运当头、 书法作品热销: 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家和万事兴 ; 操作指南: 兴艺堂问答